您当前的位置 :生活 > 生活 >
《老人与海》:海明威传递了什么精神含义?
2020-05-08 13:45:09   来源:十里荷塘秋水长百家号  分享 分享到搜狐微博 分享到网易微博

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击败。——海明威

作为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海明威在写作上主张“冰山理论”,也就是力求用最简单简洁的文字传达出最为丰富复杂的内涵,他的几乎很多作品都在传达着一种英雄主义,因此海明威也被认为是当时美国精神的化身。

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出生于美国芝加哥,曾为美国记者、作家,美国“迷失的一代”作家中的代表人物,被誉为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也是“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他的笔锋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被认为是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

1952年,以《老人与海》一书获得普利策奖。1954年,凭借《老人与海》夺得诺贝尔文学奖。2001年,海明威的《太阳照样升起》与《永别了,武器》两部作品被美国现代图书馆列入“20世纪百大英文小说”中。

01《老人与海》的作品影响和评价

作家海明威最具代表性的杰作莫过于《老人与海》(1952),小说讲述了一个令人难忘的故事:

一个古巴老渔夫在大西洋中同庞大的旗鱼搏斗。在这个以冒险故事为形式的小说中,人的命运徐徐铺开,它赞颂了即使一无所获也绝不屈服的斗争精神,一种虽败犹荣的高尚。故事一点点呈现在我们眼前,扎实的细节不断积累,最终汇成宏大的时刻。

书中说:“人是不会被击败的。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击败。”

对于海明威的作品来说,传递的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很多人在谈到文学时,总是不忘文学产生的本意应该是为了所在时代和社会发言呐喊,就连我国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还曾说“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合为时而著”,意思就是作为作家和诗人,写作的文章和诗词要对社会起到改善的功能作用,作家要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

这也是为什么经历了这么多年,海明威的作品仍然被人们奉为经典最主要的原因,换句话说就是作品传递出来的精神值得肯定。海明威的作品与同时期其他作家的作品相比较,更为简短、明快,叙述上具体而直接,我们可以形容为平铺直叙、质朴感人。

有时海明威笔下的文体则完全由对话构成,这也使得他的作品的辨识度非常高,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作品倡导的勇敢、直率以及坚定的独立精神。

1954年海明威凭借《老人与海》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由瑞典学院常务秘书安德斯·厄斯特林格拟定,这段颁奖词节选如下:

“当今时代,美国作家在文学面貌上留下的印记越发鲜明。特别是我们这一代人,见证了过去几十年间文学兴趣的转向,这不仅反映了市场的起伏,也代表了人们精神境界的转变,其影响广泛深远。这些迅速崭露头角的美国作家,其名字已成为令人振奋的符号。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充分利用了与生俱来的美国色彩。欧洲读者热烈欢迎他们,并普遍希望美国作家写出美国风格,以此对世界文坛的百花齐放做出独有的贡献。

……现在万众瞩目的就是这样一位先锋人物。毫不夸张地说,和他的美国同僚相比,欧内斯特·海明威最能让我们感觉到一个尚还年轻的国家正在摸索并逐渐形成恰当的表达方式。此外,和一般的文人不同,海明威的经历充满了戏剧性和鲜明棱角。在他身上,这种生命力恣意纵横,见不到这个时代典型的悲观和幻灭。”

可以说海明威以他独特的叙事技巧,在字字珠玑、删繁就简、朴素精炼的短篇中达到了文学艺术的制高点,同时将作品宣扬的艺术主题一下下钉进读者的意识,每一笔都掷地有声。

02《老人与海》的创作背景

海明威自己曾说:“一个真正的作家,每一本书都应该是一个全新的开始,去不断尝试无法企及的东西。”他在写作上崇尚和主张“冰山理论”,也就是用最简洁的文字来传达最复杂的内涵。当然这对于作家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显然海明威自己做到了身体力行地推行和实践着这种创作主张。他的所有作品都传达着一种英雄主义,一度被认为是美国精神的代表。

海明威在1926年就发表了作品《永别了,武器》,已经获得了较响的知名度,但是可以说直到1952年《老人与海》的问世,才算是真正奠定了海明威在文坛上的绝对影响力。

海明威自己说《老人与海》这部小说是根据真人真事写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海明威移居古巴,认识了老渔民格雷戈里奥·富恩特斯。1930年,海明威乘的船在暴风雨中沉没,富恩特斯搭救了海明威。从此,海明威与富恩特斯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经常一起出海捕鱼。1936年,富恩特斯出海很远捕到了一条大鱼,但由于这条鱼太大,在海上拖了很长时间,结果在归程中被鲨鱼袭击,回来时只剩下了一副骨架。

他在心里对这个故事酝酿了很久,长达几年的时间,他放不下这个故事,但是一直不知道以什么方式写出来才能表达出自己想要宣泄的那个精神,所以没有动笔,一直等到7年之后,他忽然受到了启发,决定用最为简洁的类似记者采访时的语言风格来进行创作,只花了8周时间就将这个动人的故事写成了很多人因为喜欢常年放置案头的这卷《老人与海》,将一个老人的形象刚强地树立在读者面前,令读者大为感动的同时,也忍不住回望自己的人生,这就是海明威真正想要达到的写作目的。

而人们也没有忽视这部感动无数人的佳作,1954年,海明威凭借《老人与海》毫无疑问地问鼎诺贝尔文学奖,凭借着这部作品成为普利策奖和诺贝尔文学奖双料作家。

03《老人与海》中的主要人物性格与形象的分析

1. 圣地亚哥

圣地亚哥,《老人与海》的主人公,题目中的“老人”,本应该是风烛残年的老渔夫,可是他真正留给读者的印象并不是老态龙钟,而是一个真正的战士。他一直都是一个人,一个人出海、一个人捕鱼,然后一个人回家。

虽然中间有一个小男孩陪伴了他一段时间,但是后来因为他有很长一段时间打不上来鱼,那个孩子还是被自己的父母给带回到了家中,安排跟随别人的船出海。享受过陪伴的圣地亚哥,还是又恢复到了一个人相处的时候。

圣地亚哥孤独吗?其实就是一个孤独的人,但是貌似他也享受着这份孤独,他不是因为没有人陪伴,而是因为他骨子里就是一个享受着这份孤独感觉的人。

圣地亚哥执着、坚定,他的执着表现在他就算是长时间一无所获也不放弃继续出海打鱼。他出海打鱼了84天,但是一直都没有捕到哪怕一条鱼。他数着日子,没有收获的时候他也诅咒大海,诅咒天气,但是他一如既往,每天按时按点地出海去。

一个人可以长时间坚持做一件事,这是一种坚毅的表现。但他仍不肯认输,而是充满着奋斗的精神,终于在第八十五天钓到一条身长十八尺,体重一千五百磅的大马林鱼。

大鱼体格巨大,力量惊人,拖着船往海里走,老人只有一个人,没有丝毫畏惧,依然死拉着大鱼不放,即使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其他人帮助、没有武器,左手抽筋了,他说:“你愿意抽筋就抽筋吧。对你没什么好处的。”尽管困难重重,他也丝毫不灰心。经过海上漂泊了两天两夜之后,他终于凭借一己之力杀死大鱼,把它拴在船边,开始返航。

但是海里许多鲨鱼闻到了血腥气,立刻赶上前来抢夺他的战利品,这条难得的大鱼。圣地亚哥继续坚持着,对付着鲨鱼们,将它们一一地杀死,到最后自己也只剩下一支折断的舵柄作为武器。

可想而知,他的大鱼最终难逃被鲨鱼吃光的命运,最终,老人筋疲力尽地返航也只是拖回一副巨大的鱼骨头架子。他精疲力竭却仍硬撑着透支了体力的身体回到家躺在床上,心满意足地进入梦乡。

小说文本里说圣地亚哥的眼睛像海水一样蓝,充满着欢乐。这是圣地亚哥的一个精神面貌的体现。可以说圣地亚哥就是作者海明威推崇的富有战斗精神、硬汉精神的代表人物。

这个和大海相伴了许久的老人,一直孤独生活的老人,不仅拥有着坚强无比的意志,也有着对真善美渴望向往的内心世界。那个曾经陪伴了老人一阵子,给老人充当助手的小男孩马诺林,是老人很喜欢的孩子,老人对小男孩的离开,在内心里是依依不舍的,但是还是对马诺林说要听从父母的安排,跟着别的船去出海。

他没有说自己已经习惯了小男孩的陪伴,但是在海上一个人战胜那条巨大的马林鱼的过程里,圣地亚哥不止一次地叫出了马诺林的名字,似乎能在这叫的过程中给自己带来力量,也带来战胜这条大鱼的信心。

除了马诺林在老人心里的特殊的地位,老人和大海打了一辈子的交道。他也习惯了每天漂在海上,似乎这大海才是他真正的家。他和大海说话,在他眼里,复杂多变的大海好像是个仁慈的朋友,还有那些海鸟和海鱼,在圣地亚哥心里都是习惯了的存在。

当然最精彩的部分是捕到大鱼的前前后后,已经是84天在海上一无所获了,忽然间可以有这么一条大鱼,作为战利品的话可以一雪前耻,既可以让人们为他震惊,也可以赚回不少钱,老人一下子兴奋起来。

大鱼的不肯束手就擒,跟圣地亚哥之间的斗智斗勇、殊死搏斗,都让老人越来越欣赏自己的这个对手,他开始从兴奋转为对这条大鱼的欣赏,欣赏它的智慧和毅力,两个人势均力敌、半斤八两的这种对峙,也让老人越来越感到大鱼的聪慧,不知不觉间,似乎这条大鱼也成为了一个拥有着智慧和生命的伟大的对手了。他对大鱼说:“鱼呀,我喜欢你,也很敬佩你,但今晚天黑之前,我要宰了你。”

再有一个精彩的地方就是和大鱼的搏击已经结束了之后,圣地亚哥和蜂拥而来的鲨鱼的对抗。黑格尔曾说:“人格的伟大和刚强的程度,只有借矛盾对立面的伟大和刚强的程度才能衡量出来”。

圣地亚哥和鲨鱼群的争斗,历尽了艰辛,他拿叉子、拿刀、拿船桨,拿一切可以给予鲨鱼以打击的物品去和鲨鱼争夺自己的战利品。但是鲨鱼源源不断,血腥的味道在大海传播开去,鲨鱼们层出不穷,圣地亚哥依然坚持着,他在心里说:“只要我有桨,有短棍,有舵把,我一定要想办法去揍死它们”。

最后的最后,圣地亚哥的大鱼还是被鲨鱼群给被吃光了,但鲨鱼也一直被他打得疲于应对,不是负伤逃窜就是死于和他的战斗中。圣地亚哥的性格和品质跃然纸上。

海明威用他精炼的语言、简短的篇幅,为读者塑造了一个在异常严峻的逆境中,不屈不挠、想方设法战胜困难的伟大的品格的老人。

2. 马诺林

已经陪伴了老人一段时间的那个孩子马诺林,也值得我们来探究一下形象和意义。马诺林大概从五岁起跟老人上船学习捕鱼的,孩子的个性特征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了老人的性格,似乎对圣地亚哥的“硬汉性格”是个很好的补充和说明。

马诺林从老人那里学到了捕鱼的本领,也学到了做人的精神。他曾经在“走路还打瞌睡”时说“这算什么,男子汉就得这样。”这和老人一个人面对着海里的鲨鱼搏斗时,精气神不是一样的吗?

“家里人说起来,我才不管呢”。孩子要求回来帮圣地亚哥时,老人拒绝了是不想让马诺林面对家人为难。

可是对于一个人孤单惯了的圣地亚哥来说,虽然他没有家人,但是他希望孩子好,也希望孩子和家人一起,不像自己这样孤苦伶仃,所以他说你就跟着他(马诺林家人为孩子安排的新的船主)吧,最近他的船运气很好。

孩子心里觉得圣地亚哥是个英雄,与众不同,还是希望回到他的船上来。这一老一小,彼此之间互相依恋、互相欣赏、互相思念,马诺林对于圣地亚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他遇到困境时,总是在叫小男孩的名字。

马诺林在这个故事中并不是可有可无的故事的点缀,而是带有象征意义的依存,与老人的精神上互为传承。圣地亚哥后来意识到:“要不是孩子,我早完了,这一点不承认可不行”,在与命运搏斗中,几次想到小孩马诺林,叫着马诺林的名字:“要是孩子在这儿多好啊!”

马诺林可以看做这部作品中“硬汉精神”传承的寄托和象征。

《老人与海》是一部异常有力、无比简洁的作品,具有一种无可抗拒的美。  ——瑞典文学院院士 霍尔斯陶穆

04与海明威“硬汉精神”形成鲜明对比的“垮掉的一代”代表作品《在路上》

在海明威写作的同时代,被称作“垮掉的一代”的文学创作也在以一种特立独行的人生态度争取着读者群,很多人推崇以杰克 · 凯鲁亚克为代表的“垮掉的一代”作家风格,认为他们特立独行,不遵从社会规定出来的清规戒律,真正自由地随心所欲地去生活,然而事实上,我们知道作为一个“人”在社会上生存,你就必须体现一定的社会角色赋予你的责任感,不能够随心所欲,不能够任性妄为。

《哥伦比亚美国文学史》,在涉及美国50年代重要作家时,也把杰克 · 凯鲁亚克列入其中,评价他和他所代表的的作家群为“垮掉的一代”,说他们跟随着自己的心上路:

“(他们)惊世骇俗地反传统文化,针对当时的美国社会思潮,表达了一种同社会准则及社会情势相对立的疏远异化意识(个人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学的,等等),而正是这种情势削弱了语言的力量及其丰富性和感召力。”

这方面的代表作品就是杰克 · 凯鲁亚克的小说《在路上》,应该说这本书和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比,对于杰克 · 凯鲁亚克在三个星期内匆匆写就的这本对于过往五六年间的经历做的一个自传体的小说,很多普通的人,过着最四平八稳生活的人们应该是不太容易Get到他作品中的精髓,同时我们也不建议同学们在人生中过早地接触这样的文本。

海明威《老人与海》是“硬汉精神”的彰显之作,而相对应的《在路上》则是颓废精神的具体表象的体现。(全文完)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击败。——海明威

作为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海明威在写作上主张“冰山理论”,也就是力求用最简单简洁的文字传达出最为丰富复杂的内涵,他的几乎很多作品都在传达着一种英雄主义,因此海明威也被认为是当时美国精神的化身。

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出生于美国芝加哥,曾为美国记者、作家,美国“迷失的一代”作家中的代表人物,被誉为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也是“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他的笔锋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被认为是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

1952年,以《老人与海》一书获得普利策奖。1954年,凭借《老人与海》夺得诺贝尔文学奖。2001年,海明威的《太阳照样升起》与《永别了,武器》两部作品被美国现代图书馆列入“20世纪百大英文小说”中。

01《老人与海》的作品影响和评价

作家海明威最具代表性的杰作莫过于《老人与海》(1952),小说讲述了一个令人难忘的故事:

一个古巴老渔夫在大西洋中同庞大的旗鱼搏斗。在这个以冒险故事为形式的小说中,人的命运徐徐铺开,它赞颂了即使一无所获也绝不屈服的斗争精神,一种虽败犹荣的高尚。故事一点点呈现在我们眼前,扎实的细节不断积累,最终汇成宏大的时刻。

书中说:“人是不会被击败的。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击败。”

对于海明威的作品来说,传递的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很多人在谈到文学时,总是不忘文学产生的本意应该是为了所在时代和社会发言呐喊,就连我国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还曾说“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合为时而著”,意思就是作为作家和诗人,写作的文章和诗词要对社会起到改善的功能作用,作家要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

这也是为什么经历了这么多年,海明威的作品仍然被人们奉为经典最主要的原因,换句话说就是作品传递出来的精神值得肯定。海明威的作品与同时期其他作家的作品相比较,更为简短、明快,叙述上具体而直接,我们可以形容为平铺直叙、质朴感人。

有时海明威笔下的文体则完全由对话构成,这也使得他的作品的辨识度非常高,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作品倡导的勇敢、直率以及坚定的独立精神。

1954年海明威凭借《老人与海》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由瑞典学院常务秘书安德斯·厄斯特林格拟定,这段颁奖词节选如下:

“当今时代,美国作家在文学面貌上留下的印记越发鲜明。特别是我们这一代人,见证了过去几十年间文学兴趣的转向,这不仅反映了市场的起伏,也代表了人们精神境界的转变,其影响广泛深远。这些迅速崭露头角的美国作家,其名字已成为令人振奋的符号。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充分利用了与生俱来的美国色彩。欧洲读者热烈欢迎他们,并普遍希望美国作家写出美国风格,以此对世界文坛的百花齐放做出独有的贡献。

……现在万众瞩目的就是这样一位先锋人物。毫不夸张地说,和他的美国同僚相比,欧内斯特·海明威最能让我们感觉到一个尚还年轻的国家正在摸索并逐渐形成恰当的表达方式。此外,和一般的文人不同,海明威的经历充满了戏剧性和鲜明棱角。在他身上,这种生命力恣意纵横,见不到这个时代典型的悲观和幻灭。”

可以说海明威以他独特的叙事技巧,在字字珠玑、删繁就简、朴素精炼的短篇中达到了文学艺术的制高点,同时将作品宣扬的艺术主题一下下钉进读者的意识,每一笔都掷地有声。

02《老人与海》的创作背景

海明威自己曾说:“一个真正的作家,每一本书都应该是一个全新的开始,去不断尝试无法企及的东西。”他在写作上崇尚和主张“冰山理论”,也就是用最简洁的文字来传达最复杂的内涵。当然这对于作家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显然海明威自己做到了身体力行地推行和实践着这种创作主张。他的所有作品都传达着一种英雄主义,一度被认为是美国精神的代表。

海明威在1926年就发表了作品《永别了,武器》,已经获得了较响的知名度,但是可以说直到1952年《老人与海》的问世,才算是真正奠定了海明威在文坛上的绝对影响力。

海明威自己说《老人与海》这部小说是根据真人真事写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海明威移居古巴,认识了老渔民格雷戈里奥·富恩特斯。1930年,海明威乘的船在暴风雨中沉没,富恩特斯搭救了海明威。从此,海明威与富恩特斯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经常一起出海捕鱼。1936年,富恩特斯出海很远捕到了一条大鱼,但由于这条鱼太大,在海上拖了很长时间,结果在归程中被鲨鱼袭击,回来时只剩下了一副骨架。

他在心里对这个故事酝酿了很久,长达几年的时间,他放不下这个故事,但是一直不知道以什么方式写出来才能表达出自己想要宣泄的那个精神,所以没有动笔,一直等到7年之后,他忽然受到了启发,决定用最为简洁的类似记者采访时的语言风格来进行创作,只花了8周时间就将这个动人的故事写成了很多人因为喜欢常年放置案头的这卷《老人与海》,将一个老人的形象刚强地树立在读者面前,令读者大为感动的同时,也忍不住回望自己的人生,这就是海明威真正想要达到的写作目的。

而人们也没有忽视这部感动无数人的佳作,1954年,海明威凭借《老人与海》毫无疑问地问鼎诺贝尔文学奖,凭借着这部作品成为普利策奖和诺贝尔文学奖双料作家。

03《老人与海》中的主要人物性格与形象的分析

1. 圣地亚哥

圣地亚哥,《老人与海》的主人公,题目中的“老人”,本应该是风烛残年的老渔夫,可是他真正留给读者的印象并不是老态龙钟,而是一个真正的战士。他一直都是一个人,一个人出海、一个人捕鱼,然后一个人回家。

虽然中间有一个小男孩陪伴了他一段时间,但是后来因为他有很长一段时间打不上来鱼,那个孩子还是被自己的父母给带回到了家中,安排跟随别人的船出海。享受过陪伴的圣地亚哥,还是又恢复到了一个人相处的时候。

圣地亚哥孤独吗?其实就是一个孤独的人,但是貌似他也享受着这份孤独,他不是因为没有人陪伴,而是因为他骨子里就是一个享受着这份孤独感觉的人。

圣地亚哥执着、坚定,他的执着表现在他就算是长时间一无所获也不放弃继续出海打鱼。他出海打鱼了84天,但是一直都没有捕到哪怕一条鱼。他数着日子,没有收获的时候他也诅咒大海,诅咒天气,但是他一如既往,每天按时按点地出海去。

一个人可以长时间坚持做一件事,这是一种坚毅的表现。但他仍不肯认输,而是充满着奋斗的精神,终于在第八十五天钓到一条身长十八尺,体重一千五百磅的大马林鱼。

大鱼体格巨大,力量惊人,拖着船往海里走,老人只有一个人,没有丝毫畏惧,依然死拉着大鱼不放,即使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其他人帮助、没有武器,左手抽筋了,他说:“你愿意抽筋就抽筋吧。对你没什么好处的。”尽管困难重重,他也丝毫不灰心。经过海上漂泊了两天两夜之后,他终于凭借一己之力杀死大鱼,把它拴在船边,开始返航。

但是海里许多鲨鱼闻到了血腥气,立刻赶上前来抢夺他的战利品,这条难得的大鱼。圣地亚哥继续坚持着,对付着鲨鱼们,将它们一一地杀死,到最后自己也只剩下一支折断的舵柄作为武器。

可想而知,他的大鱼最终难逃被鲨鱼吃光的命运,最终,老人筋疲力尽地返航也只是拖回一副巨大的鱼骨头架子。他精疲力竭却仍硬撑着透支了体力的身体回到家躺在床上,心满意足地进入梦乡。

小说文本里说圣地亚哥的眼睛像海水一样蓝,充满着欢乐。这是圣地亚哥的一个精神面貌的体现。可以说圣地亚哥就是作者海明威推崇的富有战斗精神、硬汉精神的代表人物。

这个和大海相伴了许久的老人,一直孤独生活的老人,不仅拥有着坚强无比的意志,也有着对真善美渴望向往的内心世界。那个曾经陪伴了老人一阵子,给老人充当助手的小男孩马诺林,是老人很喜欢的孩子,老人对小男孩的离开,在内心里是依依不舍的,但是还是对马诺林说要听从父母的安排,跟着别的船去出海。

他没有说自己已经习惯了小男孩的陪伴,但是在海上一个人战胜那条巨大的马林鱼的过程里,圣地亚哥不止一次地叫出了马诺林的名字,似乎能在这叫的过程中给自己带来力量,也带来战胜这条大鱼的信心。

除了马诺林在老人心里的特殊的地位,老人和大海打了一辈子的交道。他也习惯了每天漂在海上,似乎这大海才是他真正的家。他和大海说话,在他眼里,复杂多变的大海好像是个仁慈的朋友,还有那些海鸟和海鱼,在圣地亚哥心里都是习惯了的存在。

当然最精彩的部分是捕到大鱼的前前后后,已经是84天在海上一无所获了,忽然间可以有这么一条大鱼,作为战利品的话可以一雪前耻,既可以让人们为他震惊,也可以赚回不少钱,老人一下子兴奋起来。

大鱼的不肯束手就擒,跟圣地亚哥之间的斗智斗勇、殊死搏斗,都让老人越来越欣赏自己的这个对手,他开始从兴奋转为对这条大鱼的欣赏,欣赏它的智慧和毅力,两个人势均力敌、半斤八两的这种对峙,也让老人越来越感到大鱼的聪慧,不知不觉间,似乎这条大鱼也成为了一个拥有着智慧和生命的伟大的对手了。他对大鱼说:“鱼呀,我喜欢你,也很敬佩你,但今晚天黑之前,我要宰了你。”

再有一个精彩的地方就是和大鱼的搏击已经结束了之后,圣地亚哥和蜂拥而来的鲨鱼的对抗。黑格尔曾说:“人格的伟大和刚强的程度,只有借矛盾对立面的伟大和刚强的程度才能衡量出来”。

圣地亚哥和鲨鱼群的争斗,历尽了艰辛,他拿叉子、拿刀、拿船桨,拿一切可以给予鲨鱼以打击的物品去和鲨鱼争夺自己的战利品。但是鲨鱼源源不断,血腥的味道在大海传播开去,鲨鱼们层出不穷,圣地亚哥依然坚持着,他在心里说:“只要我有桨,有短棍,有舵把,我一定要想办法去揍死它们”。

最后的最后,圣地亚哥的大鱼还是被鲨鱼群给被吃光了,但鲨鱼也一直被他打得疲于应对,不是负伤逃窜就是死于和他的战斗中。圣地亚哥的性格和品质跃然纸上。

海明威用他精炼的语言、简短的篇幅,为读者塑造了一个在异常严峻的逆境中,不屈不挠、想方设法战胜困难的伟大的品格的老人。

2. 马诺林

已经陪伴了老人一段时间的那个孩子马诺林,也值得我们来探究一下形象和意义。马诺林大概从五岁起跟老人上船学习捕鱼的,孩子的个性特征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了老人的性格,似乎对圣地亚哥的“硬汉性格”是个很好的补充和说明。

马诺林从老人那里学到了捕鱼的本领,也学到了做人的精神。他曾经在“走路还打瞌睡”时说“这算什么,男子汉就得这样。”这和老人一个人面对着海里的鲨鱼搏斗时,精气神不是一样的吗?

“家里人说起来,我才不管呢”。孩子要求回来帮圣地亚哥时,老人拒绝了是不想让马诺林面对家人为难。

可是对于一个人孤单惯了的圣地亚哥来说,虽然他没有家人,但是他希望孩子好,也希望孩子和家人一起,不像自己这样孤苦伶仃,所以他说你就跟着他(马诺林家人为孩子安排的新的船主)吧,最近他的船运气很好。

孩子心里觉得圣地亚哥是个英雄,与众不同,还是希望回到他的船上来。这一老一小,彼此之间互相依恋、互相欣赏、互相思念,马诺林对于圣地亚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他遇到困境时,总是在叫小男孩的名字。

马诺林在这个故事中并不是可有可无的故事的点缀,而是带有象征意义的依存,与老人的精神上互为传承。圣地亚哥后来意识到:“要不是孩子,我早完了,这一点不承认可不行”,在与命运搏斗中,几次想到小孩马诺林,叫着马诺林的名字:“要是孩子在这儿多好啊!”

马诺林可以看做这部作品中“硬汉精神”传承的寄托和象征。

《老人与海》是一部异常有力、无比简洁的作品,具有一种无可抗拒的美。  ——瑞典文学院院士 霍尔斯陶穆

04与海明威“硬汉精神”形成鲜明对比的“垮掉的一代”代表作品《在路上》

在海明威写作的同时代,被称作“垮掉的一代”的文学创作也在以一种特立独行的人生态度争取着读者群,很多人推崇以杰克 · 凯鲁亚克为代表的“垮掉的一代”作家风格,认为他们特立独行,不遵从社会规定出来的清规戒律,真正自由地随心所欲地去生活,然而事实上,我们知道作为一个“人”在社会上生存,你就必须体现一定的社会角色赋予你的责任感,不能够随心所欲,不能够任性妄为。

《哥伦比亚美国文学史》,在涉及美国50年代重要作家时,也把杰克 · 凯鲁亚克列入其中,评价他和他所代表的的作家群为“垮掉的一代”,说他们跟随着自己的心上路:

“(他们)惊世骇俗地反传统文化,针对当时的美国社会思潮,表达了一种同社会准则及社会情势相对立的疏远异化意识(个人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学的,等等),而正是这种情势削弱了语言的力量及其丰富性和感召力。”

这方面的代表作品就是杰克 · 凯鲁亚克的小说《在路上》,应该说这本书和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比,对于杰克 · 凯鲁亚克在三个星期内匆匆写就的这本对于过往五六年间的经历做的一个自传体的小说,很多普通的人,过着最四平八稳生活的人们应该是不太容易Get到他作品中的精髓,同时我们也不建议同学们在人生中过早地接触这样的文本。

海明威《老人与海》是“硬汉精神”的彰显之作,而相对应的《在路上》则是颓废精神的具体表象的体现。(全文完)



[责任编辑:ruirui]





关于我们| 客服中心| 广告服务| 建站服务| 联系我们
 

中国焦点日报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22005074号-20,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