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生活 >
走失8年父母找遍周边城市寻女儿 中秋前一家人终相聚
2021-09-15 08:41:34   来源:辽沈晚报  分享 分享到搜狐微博 分享到网易微博

真没想到还能和走失8年的哥哥团聚,今天起可以好好吃饭、睡觉了,也不会在被窝里偷偷流泪了……”“女儿,8年来,我无时无刻不在想念你,真没想到我们一家人还能相聚……”

9月14日,沈阳市民政事务服务与行政执法中心救助管理站安置落户救助人员寻亲见面会在市社会福利院召开。三名走失多年的流浪人员(均有些智障)和家人团聚,见面的一瞬间,他们和家人相拥痛哭,这是喜悦的泪水,在中秋节前他们和家人团圆了。

据介绍,2021年至今,沈阳市救助管理站已救助1003名受助人员,在沈阳市开展主动巡逻出动救助车辆390次,行程5844公里,发放宣传卡片3000余张,已为16名救助人员寻找到家人。

走失8年 父母找遍周边城市寻女儿

“我性格不好,反对女儿做任何事,我不是一个好母亲……”来自铁岭开原的杨女士一直自责,她和丈夫彭先生要和走失8年的女儿彭杨团聚,这几天,她常常干着活就笑出了声,这也是8年来家里久违的笑声。

在寻亲见面会开始前,记者采访了杨女士,“女儿性格挺好,我脾气不好,经常反对她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有时女儿说要找一个什么样的对象,我不仅不鼓励她,还一直打击和嘲笑她,让她在一些公共场合难堪。”

杨女士说着,泪水禁不住地顺着脸颊流到脖子里,“我现在变了,以后再也不反对女儿做事了,我要好好对她,让她感受到家的温暖,我们一家人好好生活。”

原来,2013年彭杨从家里走失,从此和家人失去联系,“女儿离开家了,我们也一直在周边城市找她,但是并没有她的音信,我每天都想着她能遇到好心人,帮她找到我们,逢年过节的时候更想念她,想着她吃没吃饱,身上的衣服是否暖和……”

旁边的彭杨父亲彭先生一直擦眼泪,“每天都在想念女儿,终于要见面了,我非常激动,能在中秋节之前把女儿接回家,一家人吃个团圆饭,我真的很高兴,特别感谢救助管理站和社会福利院的帮忙,还要感谢民警的付出,没有他们的辛劳,哪有我们今天的团聚。”

见到女儿彭杨的那一刻,他们一家人抱头痛哭,随后,杨女士拉着女儿的手一起坐下来,她的小棉袄终于找到了,从此一家人再也不分开。

带儿寻妻15年

今年中秋前一家人终相聚

除了彭杨,现场还有来自河北遵化市的安丽军也和丈夫果文义等亲人团聚了。今年48岁的安丽军走失15年,今天,她终于可以跟着丈夫回家了。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次,从未走出过县城的果文义在弟弟和村书记的陪同下,乘坐10多个小时的列车来到沈阳,他回忆:“15年前,他帮弟弟盖房子,那天妻子没去弟弟家吃饭,当果文义回到家后,发现妻子和孩子都不见了,随后开始四处寻找,但并没有母子俩的任何音信。”

一段时间过后,有同村的老乡在唐山发现了果文义的儿子并把他带回来,但是并没有看到安丽军。果文义一边带孩子一边种地,其余时间都用来找妻子,一转眼15年过去了,但是并没有妻子的任何消息,他有时想还能不能找到妻子。

可幸福来得就是这么突然,今年6月份,沈阳市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到遵化市民政局走访,之后又走访安丽军所在的村委会,“村委会史书记和多名村民证实安丽军走失多年,通过照片辨认为该村的村民;之后又走访汤泉乡派出所,调取安丽军的户籍信息,经过派出所民警证实,安丽军在辖区有户口,并出示证明。”

果文义称,接到妻子被找到的消息,他激动得好几天都没睡着,一直期盼着和妻子见面的这一天,“这一分开就是15年,15年了,她还是原来的模样,看起来比以前胖一些,应该是没遭罪,太感谢这些帮助我们的人了。”

哥哥走失8年

弟弟在被窝里哭过无数次

“我母亲走的时候,把哥哥托付给我,但是我没照顾好他,这8年来我常常在被窝里偷偷哭泣,已经记不清哭过多少次了。”现场,走失者于海泉的弟弟说。

2014年1月份,于海泉从家里走失,这次来接他回家的除了弟弟,还有妹妹、侄子、侄女,一家人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相拥而泣。

于海泉的弟弟介绍,母亲去世后,哥哥一直跟着他生活,“8年前的一天,他出去干活,当他回家后发现哥哥不见了,而且是背着行李走的,因为那时母亲刚去世,想着他想家了,可能回内蒙古老家了,但是老家的亲人说并没有见到他。”

从此,于海泉的家人踏上了漫长的寻亲之路,他们先到派出所登记,又刊登寻人启事,拿着弟弟的照片到人多的公共场所寻找,沈阳周边的城市都找遍了,看到人就问。今年夏天,于海泉的侄子接到一个陌生电话,问他家里是否有人走失了,“我说确实有这个情况,你把照片发给我看看,一看真是我大伯,赶紧把这个消息告诉家人,当时还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又打电话核实了这个情况。”

现场,于海泉的妹妹拿出来一套新衣服,并帮哥哥换上,“特别感谢民政部门和公安部门的工作人员,他们给了我们惊喜,让几近绝望的我们有了希望,帮助我们一家人团聚。”

定期查找身源线索

终于帮他们找到亲人

彭杨、安丽军、于海泉平时说话比较少,和其他人沟通也非常困难,那么,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是如何帮助他们寻找到家人的呢?

以彭杨为例,她先从铁岭流浪到沈阳,之后又辗转来到沈阳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核实彭杨的身份信息并帮助她寻亲,因为她无法正常沟通且随身没有相关身份信息物品、标记等线索,救助站通过全国救助管理系统等平台发布寻亲公告,始终没有结果。

三个月后,彭杨由沈阳市救助站转入托养机构生活,工作人员为她取名“沈助福”。去年10月,她和其他救助托养人员共192人一起被安置落户到沈阳市社会福利院生活。本着“以人为本、让爱团聚”的宗旨,救助站工作人员定期到沈阳市社会福利院为安置落户人员查找身源线索。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借助沈阳市公安局刑侦技术查清她的基本信息,帮她找到亲人。

现场,记者还看到沈阳市社会福利院特意为彭杨、安丽军、于海泉三人准备了行李箱,工作人员介绍,“这里面不仅包括洗漱用品,还包括衬衣衬裤、袜子、外套等衣服,看着他们能和家人团聚,我们也特别开心。”

为流浪人员寻亲

创新“互联网+公安大数据”

据介绍,为帮助更多的受助人员重新回归家庭,沈阳市救助管理站在完成规定的寻亲模式基础上,创新了“互联网+公安大数据”新思路,线上、线下齐发力,用爱心和恒心为流浪乞讨人员搭建回家的桥梁,让每一位救助人员都能感受到沈阳民政的温暖。

沈阳市深入贯彻落实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服务质量大提升专项行动,一方面,建立长期滞留流浪乞讨人员落户安置常态化机制,去年,在公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一次性将长期托养的192名流浪乞讨人员落户安置到市社会福利院,把他们纳入到了沈阳市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升照料服务质量,增强救助人员幸福感。另一方面,从没有放弃过为这些人寻亲,民政部门加强多部门协同配合、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全面拓展寻亲甄别手段,尽全力帮助流浪乞讨人员回归家庭。

沈阳市民政局副局长马丽梅指出,开展以“携手相助、让爱团聚”为主题的落户安置流浪乞讨人员寻亲工作,是大爱无疆、仁心为怀的善举,是增进人民福祉的民生工程,更是顺应百姓期盼的民心工程。对于推动沈阳市救助管理工作向更高阶段迈进,推进沈阳市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记者 胡月梅)

关键词: 城市 女儿 周边


[责任编辑:ruirui]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联系QQ(992 5835),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联系邮箱: 5855973@qq.com
 

关于我们| 客服中心| 广告服务| 建站服务| 联系我们
 

中国焦点日报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22005074号-20,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