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舞曲起源于奥地利北部的一种民间三拍子舞蹈。圆舞曲分快、慢步两种,舞时两人成对旋转。十七、十八世纪流行于维也纳宫廷后,速度渐快,并始用于城市社交舞会。现在通行的圆舞曲,大多是维也纳式的圆舞曲,像著名的圆舞曲有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韦伯的《邀舞》等。
圆舞曲出现以前,欧洲宫廷中流行的都是四平八稳,温文典雅,配合着上层社会小姐、太太拎着裙子屈膝行礼等动作的呆板舞曲。而圆舞曲热情奔放、感情充沛的音乐给城市中的舞曲带来了崭新的面貌和活跃的气氛。所以很快在19世纪40年代便传遍全欧洲,并代替其它舞曲,成为一百多年来最流行的舞曲体裁。
圆舞曲对我国来说是一种外来的音乐体裁,英文是Waltz,所以有时也音译为“华尔兹”舞曲。圆舞曲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在维也纳发展起来的。所以,有些圆舞曲也叫维也纳圆舞曲。
圆舞曲的起源
圆舞曲,又称华尔兹.它的来源有不同的看法:有德国起源论,有法国起源论还有就是意大利起源.它是一种三拍子的旋转的舞蹈,情绪欢快,活泼.华尔兹一词在1780年左右出现,但是旋转性的舞蹈早得多就在民间出现,但曾还遭到过禁止.
中国人一般都知道“蹦嚓嚓”三拍的周期的反复,这也是圆舞曲其中的特点.在德奥地区和在意大利的起源的民间的舞曲就是圆舞曲的源,十六世纪就有了,到了十八世纪时圆舞曲就成了主导的舞蹈体材.在整个十九世纪它成就了压倒一切的优势.二十世纪直到今天仍然方兴未艾.
大音乐家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等都写过圆舞曲.十九世纪以来有一批优秀作品问世,如:萧邦的,勃拉姆斯的,李斯特的,格林卡的,柴可夫斯基等等,它的演奏形式可以多样,有器乐,有声乐;可以独奏,可以独唱,重奏,重唱,合唱等.
十九世纪以来的圆舞曲大大发展,出现了维也纳圆舞曲着一音乐体裁.他的奠基人有蓝纳和老约翰.施特劳斯.前者写了约200多,后着有300多作品.“圆舞曲之王”是约翰.施特劳斯.他的《兰色的多瑙河》被誉为奥地利的地二国歌他的《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春之声》等,都是不朽的杰作.现在,我国也有自己的圆舞曲《晚会圆舞曲》《青年圆舞曲》等.总之,它是很美的乐曲,多欣赏它,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约翰-施特劳斯,圆舞曲之王.作曲家,指挥家,小提琴家.1825年生于维也纳,1899年去世.家庭曾希望他当银行家,但他却成为了音乐家.1848年他热衷政治支持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写了不少的作品,自己还指挥过《马赛曲》.为此,曾被拒绝于宫廷之外.他的成名之作,多是中后期,主要有《兰色的多瑙河圆舞曲》、《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春之声》等.
《蓝色的多瑙河》写于1867年,本是声乐曲.乐曲的全称为《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旁圆舞曲》,曲名起自一首诗的最后一句的重复句: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旁.它的创作背景取材于1866年的普奥战争.普鲁士人兵临维也纳,沉闷的气氛笼罩维也纳,为了扭转情绪,他受人之托而创作,写了这首本没有歌词的曲子,后来才填词完成.后来他的乐曲受到了欢迎,在维也纳被称为“非正式的第二国歌”.全曲由序曲和五首小圆舞曲和结尾组成.序奏部分有小提琴,圆号,长笛等木管乐器奏出整首圆舞曲的主调,描绘了多瑙河畔的美丽景色.充满了诗情画意.后边的小圆舞曲也各有特色,表现了活跃,欢快,热烈充满活力的气氛.最后结尾再现了前边舞曲的部分段落结束.(作品314号)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与奥地利的民间舞曲有最密切的联系,着曲子仿佛是维也纳近郊的一幅色彩鲜明的水彩画.他只用了一周的时间就创作出来.也是由序奏,五首小圆舞曲及结尾组成.他把维也纳森林的场景和舞蹈的场面,描绘得绘声会色,形象鲜明生动,是一首标题鲜明生动的音诗.这支曲子和上一首可以相提并论.
《春之声》是约翰-施特劳斯的另外一首别具色彩的著名的圆舞曲.它成曲时作曲家已近60岁了,但是,曲子却洋溢着饱满的热情.最早是钢琴曲,后来就是一首声乐圆舞曲.此曲是作曲家在匈牙利时在一次晚宴上,听到作曲家李斯特和这家女主人的四首联弹曲之后,即兴成曲的.1883年起,开始在歌剧院演出.我国著名的花腔女高音周小燕也曾演唱过.现在则主要以管弦乐形式演出了,也还用在合唱上.它与其他的圆舞曲不同的是不是为了舞蹈伴奏,而是为了表演而创造的.
《多瑙河之波》是一支罗马尼亚的圆舞曲.作者是伊凡诺维奇.作曲家大约与约翰-施特劳斯同时代.曲子作于1880年,在1889年获得巴黎万国博览会作曲奖.曲子表现了欧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多瑙河的美丽.此曲已流传了100多年,闻名全球.曲调是以小调为主的旋律,略带忧伤感,扣人心弦.全曲是由序奏和四首小圆舞曲和结尾构成.曲子在20年代日本就填词传唱,我国也已流传了几十年.很受人们的喜爱。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联系邮箱: 5855973@qq.com
关于我们| 客服中心| 广告服务| 建站服务| 联系我们
中国焦点日报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22005074号-20,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